企业资质 组织结构 集团简介 大事年记 企业文化 销售网络 联系我们
 企业文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红钢一直坚持两手抓,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通过丰富多彩的企业文化活动,改善了企业形象,提升了企业层次。实践证明这样做不仅没有影响生产,而且对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因素,促进生产任务的完成还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利用各种时机进行“活”的教育,培养团队精神。
    为了活跃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体现群众性和竞争性,培养职工的团队精神,公司经常组织举办一些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如进行“我与红钢共成长”主题演讲比赛;“卡拉0K”大奖赛;职工足球、乒乓球、篮球赛,和文艺汇演等等。在组织每一项活动时,都力求做到有计划安排,有组织机构,赛后进行认真总结讲评。每到“5.4”青年节时,针对青年的特点,组织评选一批“青年技术(业务)能手”,激励更多的青年向上进取,形成一个学技术光荣,“7.1”“8.1”“元旦”期间都适时组织党员、积极分子和公司复转军人、工程师和中层领导进行座谈会,让他们感觉到组织和集体的温暖,畅谈自己到公司后的体会,表达自己的心迹等,激励大家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起好骨干带头作用。
  2006年以来,公司设立了“技术创新奖”和“有益建议奖”,发动全体职工为公司的发展献计献策,每月召开一次总结表奖会,当场对获奖的个人发放奖金。截止到目前,共收到创新和建议540多项,通过开展这项活动,对提高产量、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起到的很好的促进作用。今年2月至6月,据不完全统计,节省费用480多万元。
  呼兰新红钢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也非常活跃,去年投入了几万元的资金修建了文化场地,购买了文化器具用品,专门安排人员具体组织,落到实处。去年以来,在厂办主任陈运庆的组织下,建立了图书室、乒乓球室、羽毛球场、篮球场、旱冰场等,定期举行各种项目的比赛。还为在厂内住宿的职工,安装了电视卫星接收仪,可接收20多个频道的节目,充实了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
通过组织职工进行“1×3”业务技能培训,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
    一是中层以上领导和机关处室人员。主要是通过外请人作报告和观看VCD辅导光盘,每周培训一次,主要内容是讲述领导方法艺术,分专题进行学习,每上一课都给参加学习的人员出几道思考题,然后每个人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在下一课学习新内容之前进行体会交流。
    二是科技人员。主要由科利佳组织。去年聘请了东北大学、钢铁
研究院、包钢设计院、莱芜钢厂等一些科研院校和部门的专家教授结合我们的工作实际讲授高炉炼铁、炼钢新技术、连铸技术及装备、连铸连轧最新动态及展望、信息工程及自动化检测控制等专业知识,共计100多课时。同时还走出去,把专业人员送到东大连铸学习班进修,派人到先进厂进行技术考察学习等,吸收技术精华,取长补短,为我们所用。
    三是一线工人。主要是通过两条途径,一条是结合本单位的专业,自行组织学习。主要是采取利用交接班、检修等时机,进行专业知识小讲座;相近专业进行岗位轮换;建立“帮教对子”等方式。另一条途径是由公司出面协调,外请专业老师进行系统的专业培训。去年我们请四平金工学校的老师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每天抽出3个小时为机加厂连续讲授了一个月的专业知识。11月份,又聘请了职教中心的老师为风机厂的全体工人培训识图用图及展开下料知识。使工人的素质上升了一个层次。安全处坚持对新入厂的工人进行上岗前的安全教育,对全公司所有的特殊专业人员搞了安全操作规程培训并进行了考试。坚持经常到生产一线检查各个专业人员执行操作规程的情况,坚持事故隐患定期整改制度,使全体职工把提高素质作为杜绝各种生产事故的根本,从而保障了生产的正常运行。
    四是培养后备技术工人。为了企业发展的需要,从根本上改变职工素质低下的问题,公司和四平职教中心“联姻”,共同培育技术工人。从2003年开始,已招收了300多名学生,分机械加工、铆焊、电器维修、汽车修理、冶炼等专业。采取边学习边实习的教学方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侧重培养锻炼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目前多数学生已进入实习阶段。这些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后,就分到各个车间进行顶岗实习,实习一年后经过考核就直接成为正式工人。现在红钢已经把职教中心作为技术工人培养基地,每年都招收一批,不断地为企业输送“新鲜血液”。这样做,一方面可以逐渐改变职工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对在职的职工是一个“压力”,增强广大职工提高自身素质的紧迫感。
    为了促进全体职工自觉学习技能的积极性,有的单位采取了一些有力的措施。如链条厂把“1×3”同落实制度结合起来,同评选“红旗手”结合起来。把技术水平如何作为“末位淘汰”的一条标准,达不到标准的不能评为先进。“5.4”期间,我们在青年职工中评出了42名一专多能先进个人。并在公司的宣传栏和《红钢之声》报上作了广泛的宣扬,为广大职工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通过实行“末位淘汰”制度,提高了职工的竞争意识,增强了完善自我的紧迫感。
    从2002年起,公司建立了“末位淘汰”制度。这项制度涉及上至公司领导,下至一线工人,每月进行一次。每个单位确定的“末位淘汰”对象,主要是采取降低工资、罚款、调整岗位、留岗查看、下岗等5种方式处理。通过实行这项制度,至少可以看到以下几个好处:一是责任心增强了,工作质量提高了。过去有些人眼睛总是盯着领导,领导在和不在不一样。现在是领导在和不在一个样,主动自觉地干好本职工作。二是主动钻研技术。过去是觉得能干能吃苦就可以得到领导的认可,技术好不好无所谓。现在是技术不过硬大伙儿就认为你不合格,技术不过关出责任事故的机会就多,被淘汰的可能性就大。三是竞争环境改善了。打破了论资排辈、老的下不来,年轻的不敢争的局面。能者上,庸者下,凭本事吃饭。四是领导工作好做了。过去工作干得好坏,是领导一个人定砣,上下关系不大融洽。现在是大家说了算,你在本月内工作干得咋样,大家要进行综合测评,该谁二百五就谁二百五,谁也照顾不了谁。
    通过《红钢之声》报,作为联结上下之间关系的纽带,把职工的心凝聚起来。
    公司从1997年就开办了《红钢之声》小报,每月一期,4000多名工人人手一份。由于广大职工通过它能够及时地了解我们公司领导的意图、大政方针;了解集团总公司的大事;交流各单位好的经验做法;宣传在各条战线、各个岗位上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传授业务知识;抒发积极情感,展露内心话语;,讲文明,树新风,弘扬正气,驱逐邪气;教育引导职工以整体利益为重,以厂为家,爱厂如家;激励职工与时俱进,奋发进取,开拓创新,跟上时代的潮流,受到了职工的喜爱,起到了其应有的作用。四平市和铁西区以及在哈尔滨租赁的呼兰钢厂所在地的各级领导和外地的一些客户都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通过高挡次的奖励,高价值的奖品,调动广大一线工人和各级领导的生产积极性。
    2003年红钢集团为一线工人买了4台轿车作为奖励;2004年又有10名工人把崭新的轿车开回了家;去年以来,还为60多名中层以上领导配备了“捷达王”。获得二、三等奖的工人,奖励摩托和冰箱。
    为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使“三抓”和“重设备,严管理,保稳产,促高产”的十二字方针真正落到实处,公司在全体职工中通过开展劳动竞赛活动,增强职工的争先创优意识。2005年底时公司将拿出100台轿车奖励给优胜者。
    由于通过这些工作,为我们公司营造了一个积极向上的良好的氛围,使我们公司职工的整体素质有了提高,文明程度有了提高,经济收益也有了提高。尤其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了很大的改善,团结友爱的人多了,互助互帮的人多了。去年公司专门拿出一笔款项,为42名家庭有特殊困难的职工给予了经济补助。去年以来,公司内部各厂、车间自觉地为工人遇到突发情况进行捐献的就有7次,数额达4万余元。现在各厂已经形成了不成文的规矩,只要哪个工人有了特殊的难处,其他职工就会自发地组织起来为其慷慨解囊。
邮箱登陆/ Emial Login 用户名: @ 密码:
Copyright @ 2010 SIPINGXIANDAI. All rights reserved. 四平现代钢铁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管理员入口]
技术支持:* 本网页由上海钢联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设计制作 *